宣圣讲义——孔子
易之为书。自来仅具图象。无文章也。至唐虞以后。始由象而增以字。
由言而演而为文。文字既传。图象反晦。此则后人舍本逐末之过也。
要知伏羲画卦之时。未有文字。语言可口传。不可记录。仅以图象载之版册。而将意义传于语言。果不得其师。则不明其义。徒执图象。不能通其用故也。
然既有图象复得师传。则虽无文字可诵。而仍有语言代释。其传不失。所资于图象者大矣。
及用文字之后。则意义均宣于文章。图象之玄微。反不若文字之明显。故文章日多。而习者不知重图象。徒习为文章。演讲文字训诂。不复从图象中。究其精深。宏其体用。
盖自周秦而后。易之图象已渐亡矣。然今之所存者文字。由文字而能探易之用。亦犹古之仅有图象。
由图象而能尽易之义。其得失颇同。要皆偏于一端。不克见易道之全。是以欲明易教。必兼图象文字而并重焉。
以文字释图象。则无待思索之烦。以图象证文字。则不蹈虚疏之弊。是易之为书。二者不可缺一也。
今日之易。多有详于文字。而忘图象。虽卦画犹存。而图象不备。间有补者。而不得编列之序。不解体用之道。虽有其图。不充其义。是皆易本之失。兹既讲易。当先正之。俾图象之用。与文字同。文字之精。与图象合。则习是书。能直探古人之心。而有以昌明易教。其所益于世。抑大矣哉。
易之有图。自伏羲以来亦渐加多。至周大备。秦汉乃遗之。连山归藏易。皆由图以别其用者。
无图则不知有何以异也。古来图象。皆为纪气数之变。明天道之用者。故日图谶。
以其明未来之事。合神鬼之吉凶。为占卜之凭依。示人祸福休咎者也。故图与卦同一用。虽简略不文。而足以记数明变。如河图洛书是也。
一切图象。皆始于河图洛书。故二者`为图象之袓。亦易卦之所本也。易之图象。自不外河图洛书。
而河图洛书。非独易所有也。易之所有者.如太极图。两仪四象八卦图。六十四卦图。及伏羲先天卦位。文王后天卦位。六十四分合变化诸图表。
与卦象生化。卦气奇偶。卦用分合。其余合日月之度。参音律数。纳乾支之气。明蓍龟之情。以及各卦变例。序卦次序。天地人之位。来往之时。各有图表以纪其用。皆同河图洛书。
为易之图象也。其间既经遗失。不传已久。后人虽补之。有未能合原本者。应逐一审定。明其次序。以为习易者之途径。亦以绍述古易本之精神。读者其留意焉。
复圣讲述——颜子
易之为道,本气与数;而习易者,必求之象与图,前已言之矣。
易言气数,纯本天地自然之象;犹一年也,自春而夏而秋而冬;为二气所周流,成四时之往复;
以分言之,为月十二,为日三百六十;
而其气则有木火士金水,与太少阴阳之类,
其数则有四时,十二月,上中下三旬,
各日之名;皆以纪其气数所至,而使人知天道之流行也。例如七月七日,其数皆阳,而时属秋,其气为金,而质属阴,以阳遇阴,为配偶之象;
故有天孙河鼓相会之事。应其气数,以为节令,非无稽也。
一年各月,均有此气数合值之日,均为名节;
征其数则知其气,觇其气则知其象;故象者,在天有其景,在地有其形;统名之日:「文」。
莫非天地之象,而莫非气数自然之序;故星躔日轨,水道陆形,皆有定度;
圣人则之,以着为教;而后人知天地之事非荒渺者也。
唯易蕞详,以其本气数而示图象也,故习易必自象与图始。
天地虽大。 易则至简;由已知已见,推于未知未见,无不合也;
故览图象,足以尽天地之妙,通气数之神;神也者,司气数而宰造化;
天地万物,莫非自神主之;故易之为教,以神道终始;
而易之图象,既始于龙龟之图书,以明其神用也。
神用无极,神德不测;故易道无穷。易之妙用,必由图象始可以觇之;
往复生化,奇偶变迁,皆图象所示;
智者见智,仁者见仁;则图象者,正如天地之文,昭昭在目;
而欲穷其极,虽圣智有不逮,是在学者善体会之耳。
宗圣讲述——曾子
图象者,易之所以示其物类与气数之消长变化也。
如乾之为 ,坤之为 ;而乾坤合为泰或否,;变为复或姤;则陈其象。
如泰为 ,以乾在坤下:如否为 ,则坤在乾下;观此象,则知二卦皆乾坤各半合成者也。
又如复为 ,以震在坤下,震为长男,一阳初生,乾交坤而成震;
姤为 。则巽在乾下;巽为长女,坤交乾而成巽;亦乾坤初交之象,为阴阳初变之机;则观二卦之象,即可见乾坤交合相生之类;必以阴阳为根,以阳者合阴,则为异类,而交阴则为异物;由其气之变否观之也。
泰否反类,天地未易;复姤异物,乾坤已变;
故乾坤之合,不谓之异物;以气虽反而未变。若既交,则变矣;
如巽震为乾坤所变,其气与乾坤殊;故象亦异。
则观象可知气数,而得象可辨物类;虽千万变,犹可寻索。祇在就其图象,而征其终始耳。故欲知易之名物别类,必先省诸图象。
夫列图观象,以探其本末始终,必先察其体用,及其变化;而由大及细,由卦及爻;由内及外,由初及终;必求其所生成消长之数,盈虚变易之气;
而更比类及物,观其中爻 ,较其互卦,以与本卦参,而后可得其故焉。
盖图象者,以物示其气数;非一物一名可以尽之;必求其始终,极其变化,而后知气数之所至,与物类之辨,性情之分,各得其征;
如天也,非为苍苍其色已耳;知天者,必考日月星辰之行,风云雨露之变;神鬼之德,生物成物之道,而后得天之为天也。
故观卦必征诸一切,必因其生成来往,而定其吉凶祸福;则由明其情性,知其好恶故也;
所好者吉,恶者凶;所生者福,克者祸;故必详求之,而后可言占验也。
夫图象者,如地图焉,习地图者必明其它之所在,及名物之所出,并其山川田野之势;
连接境界,道途远近,人物之所赡养,皆熟知之;苦仅闻其名,则何益于用?
故察卦贵明其用,而列图观象贵详其变;非仅识其名,纪其形,即足也;
且观象重在观其变,生成变化,为天地自然之数,以天地既奠,凡物均以对待而生;
对待者,阴阳也;有阴必有阳,有生必有死;故有名必有对待;生以死名,长以消名,善以恶名,美以丑名,以相形而成;故有此即有彼,既由一阴一阳之相偶也。
故阴阳者,非止言气;凡对待以名者,皆阴阳之类也;
人执阴阳为气,与不认有阴阳,皆不通道者也;
果无对待,则无阴阳;如天地之先,则无阴阳;
故太极既立,两仪随生;不曰气而曰仪,既明其类,不限于气也;无论事物时位之名类,皆有阴阳;故以仪名。
仪者,言名而释义,指物而辨情;亦犹象也。凡物皆有两象,
故太极之后,必生两仪;而易卦之变,必相对待;如乾与坤,坎与离也;其序也,亦由对列而成;观其对列之象,知阴阳之错行而不紊也;
观其变易之序,知阴阳之交合而不乖也;大之例天地世界之生成之始终,小之例人物日用之起居作息;
其数不可易,其气有必至者;故必列图以观,详其始终变化,而后得性情物类,以致其用,决非昧昧者,徒于一卦一爻之辞可求者也。
易以乾坤终始,而溯源太极;乾坤为两仪之蕞大者,亦为万物之蕞先者;故能始终万物,无不包容;
八卦、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、无非乾坤卦爻推变而来;虽六十四卦变自八卦,而八卦之六仍分自乾坤;
故乾坤为易门户,亦易之总枢也;乾道象天,坤德象地;乾坤即天地也。天地之德,以人而彰;人之德,鼎立天地间;故人道立于乾坤之中,而合乾坤之德以成人道;
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;而人道遂始终于咸怛与既未济;以明人与天地称三才也。
由卦观之,先天属艮,人道所始;后天坎离,人道之用;皆在乾坤之中,以维系万物;
而共覆载之德,以燛理阴阳,而建中和之功;故观易象当以人道为主,如中极既建,则万物咸宜;此六爻之德,以中爻为重也;大扺圣人以易示教,首重人道;
虽尊天地,兼万物,而以人终始之;故日:「天地大义人终始。」观象习易,必求乎人道所存,而后圣人之心可见也。
夫易者,示人以变易也;以天道之变易,定人道之变易;以人道之变易,合天道之变易;
故以天人为言,天道至微,人道则显;天道无为,人道则勤;
天道无名,人道则众;为类极殊,而必齐之一之;此所以谓之易也。
由象言之,同此八卦,而体用殊;同此六爻,而动静殊。由数言之,同此九也,而老少殊;同此六也,而上下殊:
故为物简,而为义众;为名一,而为类多;得其本末,则由一及万如解索;不知其由,则处常应变犹触藩。
故习易者,于易外求易,以尽其变;于象中分象,以通其神;而后得圣人之心,垂象示教之意也。
观象也,必观其来往动定,必辨其分合交错,必类物以别名,审情以辨性;而不失其中极焉。
盖卦象以一象众,亦犹言道以一驭万;中极者,一也;一以贯之,方谓之通;故变化者,本于不变;动由不动,生由无生;必先明其故,方可以执象用易也。
夫执象观易,譬之观棋;何者生,何者死,何者进,何者退;皆应了然胸中,洞明目下,始得其生克变化之用。
如乾坤二象,原属阴阳大用;而乾之大始,坤之成物;一生一成,一始一终;皆在象中见之。盖阳生阴成,阳始阴终;此气之自然者。
阳数用九,阴数用六;九为天数之终,六为数之始;河图之例也,以阴代阳,以始至终;循环往复,以成其用;此数之自然者。
合气数观之,则知象之生死进退,分合消长,无不明暸;故日:「观象知数,观数知气。」
数成于气,象见于数;由上言之,明气出于道,得道之士,不言数象;
由下言之,则气无形,附数以行;数无质,附象以成;不求于象,安知气数。
易,逆数也;由下推上,由已知求未知;故必自象始。此圣人教人观易之道,以中人之智,必如是也;若不明象,何以探易。又何以探天地之妙,万物之赜哉。故观象贵精,习易宜细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