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汤圆是我们在元宵节时不可或缺的一种美食,但汤圆在我国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做法。有的地方的汤圆有肉馅的,有菜馅的,有甜味的,有咸味的等等,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引起了食物的做法,吃法的差别。
健脾开胃益气止泻
吃汤圆不仅是一种能够填饱肚子的习俗,也是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期许。元宵节,南方人吃汤圆,北方叫元宵,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。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、味甘、健脾开胃、益气止泻,有暖中、生津和润燥的功能。宋元元初时,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,所以人们又称它为“元宵”。元宵依馅论,分有馅和无馅两种,有馅元宵又有咸、甜、荤、素之分;按制作方法分,有手中搓制、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;按粉制区别,则有糯米面、高梁米面等。
滋养脾胃御寒特性
汤圆的成分主要是糯米,也是一种是很有营养的一种食品,对人们来说也是很有益的。元宵节吃汤圆,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,还有御寒、补脾胃、益肺气之养生功效。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,《本草纲目》中指出,糯米是补脾胃、益肺气之谷。糯米味甘、性温,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,滋养脾胃。冬季蕞冷是三九,目前虽然已过,但天气乍暖还寒,寒冷天蕞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。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,除了糯米有粘性,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,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。
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
吃汤圆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延续,而不同的吃法和花样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。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。据记载,唐朝时,元宵节吃“面茧”“圆不落角”。到了南宋,出现了“乳糖圆子”,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。宋代周必大所写的《元宵煮浮圆子》诗,里面有“星灿乌云里,珠浮浊水中”的诗句。及至明朝,“元宵”的称呼就比较多了。汤圆的象征: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“汤圆”,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,煞是好看,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。天上明月,碗里汤圆,家家户户团团圆圆,象征着团圆吉利。因此,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