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
1.春节习俗贴春联
按照古代历法的规定,腊月三十这一天被称为“大年”。在过大年这一天早上起来,需要贴门神和贴春联。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象征,在过春节的时候贴春联是一个非常隆重的项目。
所谓“春联”就是用红色纸张为底,然后在红色纸张上面写下美好的祝福词语。其实,这也是文化与春节的一种有机融合。当人们将红彤彤的春联,贴在自己家大门两侧之时,也就是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的时候,这其实就意味着春节的序幕被正式拉开。
2.放爆竹
除夕夜放爆竹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虽然现在为了环境保护,很多地方已经基本上禁止了这个习俗,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依然保留了这个习俗。相传在除夕夜子时,放爆竹是为了驱赶“年”兽。
在这个“岁之元、月之元、时之元”的关键时刻,当爆竹声响彻中华大地,不仅可以吓跑“年”兽,还寓意新的一年会更加兴旺、繁盛。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地方,在除夕子时要点一堆“旺火”,就是希望在这辞旧迎新之际,一家人事事顺利、吉祥如意。
3.除夕守岁与压岁钱
在我国有很多地区大年夜“守岁”,其实就是全家人无论长幼,过年当晚都不睡觉。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点钟之后才能睡觉。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、健康。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,只有在除夕“守岁”才能健康长大。
很多地区会在吃年夜饭之前给晚辈“压岁钱”,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需要跪拜长辈,并且给长辈磕头才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“压岁钱”。所谓的“压岁钱”可以起到“压住邪祟”的作用,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呵护与祝福。
4.除夕年夜饭
其实,春节当晚的重头戏是“年夜饭”,又称为团年饭、团圆饭等。无论家里是穷苦还是富裕,在除夕夜当晚,都要预备一桌丰盛的“年夜饭”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饺子和丰盛的菜肴,追忆过往展望未来,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。
南方地区的年夜饭一般多以海鲜和青菜为主,而北方则讲究大鱼大肉摆满桌子。在年终岁尾的时候一家人齐聚一堂、团圆聚餐,这其实也是众多春节习俗中,蕞值得大家传承的习俗之一。
春节美食有什么
1、腊味
腊肉、腊肠、腊鱼是南方一些地区家家户户必备的春节美食。麻辣的川味腊肠、微甜的广式香肠、色彩红亮的湘西腊肉、金华火腿都是很受欢迎的民间传统美食。
2、饺子
饺子是北方人过年必吃的食品,因其形似元宝,被人们赋予“招财进宝”的寓意,人们还把寓意吉祥的硬币、糖果、红枣、花生等包在馅里面。吃到硬币象征新年发财,吃到糖果表示来年生活更甜美,吃到花生则寓意健康长寿。
3、汤圆
南方过年的标配是汤圆。上海、江苏等地正月初一的早餐要吃汤圆,寓意团圆美满。
4、年糕
软糯又富有韧劲的年糕也是南方过春节必备的食品。年糕除了好吃外,春节吃年糕还在于其好彩头,糕同“高”,寓意我们的日子年年高升。
5、春饼
春饼又称春卷,是用面粉烙制而成的薄饼。吃春饼讲究包着菜一起吃,从头吃到尾,意为“有头有尾”,代表吉利的意思。
6、萝卜糕
萝卜糕是闽、粤地区的传统小吃,闽南、潮汕叫“菜头粿”。年菜里带有“糕”的菜品,都被寄予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,春节吃这些菜意在讨个好彩头。
7、粘豆包
粘豆包又叫“年豆包”,顾名思义就是过年做的一种食品。粘豆包一般是用黄米面做成的红豆、绿豆或豇豆馅的糕点,是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。
8、长面
长面,也叫长寿面,福建闽南地区过年吃它,寓意“年年长久”。
春节是怎么来的
首先呀,说起“春节”这个概念,历史可是非常悠久的,保守估计至少有4000年。我们知道,现在所说的“春节”其实就是阴历的新年,正月初一。所谓“阴历”就是中国的上古历法演变而来,是根据月亮的变化而观测而出的记录日期的方法。中国古代记录年月日,所用的历法都是“阴历”的。
而“春节”的起源,其实就是商朝时人们的祭祖祭神活动。一年到头了,辛苦了这么长时间,总要有些仪式性的东西嘛!去拜拜神仙,祭祀一下先祖,如果这一年过得非常顺利,那就要感谢先祖神仙的庇佑,如果过得不顺利,就要祈祷来年平平安安,诸事顺利。但是,由于商朝的规定和现在不一样,所谓的“正月”也和现在的不一样。在今天,我们所提到的“正月”应当是农历的一月份,而商朝规定是十二月为“正月”,所以,商朝的这个所谓的祭祀活动,就放在十二月一日,又被称为“腊祭”。在这一天,很多人们会穿上各种颜色鲜艳的衣服,在脸上涂上朱砂,热烈地欢庆聚会。
后来到了周朝,对于“正月”的规定又不同了:冬季的十一月被规定为所谓的“正月”,所以,节日自然就变成是十一月一日了。在周朝时期,“年”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了。在《尔雅·释天》中有记载:“夏曰岁,商曰祀,周曰年,唐虞(新石器时代晚期)曰载。”这就是这几个朝代对于一个四季循环更替的概念。在这一天,与商朝时一样,人们也要欢度庆祝,热闹非凡。而春秋战国之后,秦始皇统一中国,又把“正月”定在了十月份,所以,节日又因此向前推进到了十月一日。
到了两汉的前期,仍然沿用之前周朝的制度,把“年”定在十月一日的那一天,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,却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天文学家:唐都、落下闳和邓平等。他们编纂出《太初历》,借鉴了农业方向和天文方向的周期规律,建议皇帝将“正月”定在每年的一月份,也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“正月”了。从那以后,每年的“正月”几乎都是一月不变,当然,也有些登基后的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,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,重新规定了“正月”的月份,例如篡汉的王莽、女皇武则天等,但是也都是昙花一现,很快就被板正过来了。
而宋元明清时期,过年已经不仅仅是小范围的事情了,更上升到国家大事上。每年的“春节”,皇上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,场面极为宏大,不仅仅是为了祈祷来年能够国家兴旺,更是为了彰显一派天朝皇家的气象。
大体“春节”的历史发展就是如此了。